我县食用菌产业稳步推进提档升级
日期:2016-04-06

    我县具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历史,近年来,我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的,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关键措施,有力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45万吨,产值突破40亿元。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菌类产值迅速攀升

    近年来,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香如、丽沙、丰收、裕灌、可为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在添置高性能、高效率生产设备和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企业技术水平迅速提档升级,鲜菇产量和品质同比显著提高。尤其是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美国Sylvan公司的双孢蘑菇T15新品种和荷兰隧道三次发酵、智能化出菇等工厂化关键栽培技术,每平方米鲜菇单产达到30kg以上,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江苏丰收菇业有限公司在江苏地区率先引进液体菌种生产线,栽培周期比固体菌种缩短20天以上,对杏鲍菇工厂化袋式栽培技术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

    目前,全县已集聚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余家、合作社超30家,2015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裕灌、联农、家特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广福发、联农、五棵树等)、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永强、家特康、祥顺等),全县年产杏鲍菇、金针菇、海鲜菇等食用菌菌包11亿袋,产鲜菇45万吨,销售收入超40亿元,规模产值连年攀升,产销态势喜人。

    就业岗位逐年增加,带动效应日趋突出

    我县食用菌生产企业多是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企业在原料搅拌、菌包制作、灭菌接种、养菌育菇、采收包装等生产环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务工岗位。据统计,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北陈集、百禄、长茂等乡镇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创造超1.6万个就业岗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在30000元以上。

    以市农业龙头企业可为食用菌公司为例,在培养料搅拌、装瓶、灭菌、鲜菇采收及包装等工序上,帮助新安镇及新集镇附近几个村的2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再就业。在装瓶车间,40多岁的姚姓女工人告诉记者,到春节放假时,她今年干了整10个月,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对现在这份工作,她很满意。

    同时,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吸收利用木屑、秸秆、玉米芯、麦麸等农林产品实现废物利用100多万吨,农业产业增收10亿元。

    坚持科技兴菌战略,农民培训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提高鲜菇产量和品质,做强做精食用菌产业,我县始终坚持“科技兴菌”战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从事新品种引进选育、培养料配方优化、生产工艺改良等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据统计,目前,已引进食用菌新品种20多个,重点示范推广的是杏鲍菇杏大一号、金针菇46号、白灵菇P1011、海鲜菇白玉1号等新优品种;成功筛选出7个适合工厂化应用的高效培养料配方,系统构建了以脉动抽真空高压灭菌、空气净化室无菌接种、养菌育菇环境参数数字化实时精准调控、病虫害无公害防控、菌渣高效再利用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规模化应用,全县70%以上的食用菌企业完成了技术改良,进一步加快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提档升级,尤其是丰收和香如两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率先引进液体菌种生产线,生产周期同比缩短10天以上;可为和冠锋两家纯白金针菇生产企业已成功完成“袋改瓶”技术改造,每天自动化流水线生产3万瓶,鲜菇产量同比提高10%以上;家特康、瑞升、永茂等企业在苏北地区首次利用杏鲍菇金针菇菌渣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草菇取得了可喜成功。

    此外,我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一方面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和菇农大户到外地学习先进的食用菌生产技术,一方面通过招才引智的方式,多次邀请江苏省农科院宋金俤研究员等食用菌专业人才来灌南,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示范基地种植大户授课解惑,让食用菌这一新兴、活跃、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绿色产业继续蓬勃发展。  (李敏 赵书光)